(42)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86页。
大器所以晚成,就是由于长期的积蓄与考验。中国向来不反对知识的追求,求知的真诚,尤其不反对自由民主的精神。
在明亡之时,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仍很优越,西方在十七世纪以前,无论科学技术、哲学、艺术均不及中国,至少并不高于中国。显扬是就当代说,酝酿是就未来说。因此,在清末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之时,显得不堪一击。轻视本心以外的文字、偶像与仪式。华严宗的贤首,地位正如天台宗的智顗。
从消纳佛教,最可看出中国人智慧的精彩。然而希腊哲学确有其高度的成就,有其永恒的价值。但是我们前面已经阐述了佛教关于"人的生是一种苦"这样一种感受,这种说法与它的定义还是一致的。
第四类是社会环境决定论的苦乐观。想是由我们的某种感受带来的最初意识活动。在佛教看来,内因是最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没有智慧,才产生种种不正确的见解,并在这种种不正确见解的指导下过着一种不健康、乃至颠倒的生活,等到这种颠倒生活的真相展现在自己面前才加以拒绝,那时已是悔之晚矣。你看,此人思念虽然如此真切,痛苦虽然如此深重,但还要怀着一颗忠贞之心继续等下去,真是令人感叹不已。
同时要排除掉另外一种对佛教性空思想的误解,即将此空视为某个现象消失以后的状态,这也错了。虽然倔强,但苦大愁深。
在佛教看来,这种布施一开始就不干净,因为你的杂念已经污染了你的布施行为。"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乡帘。大家看到这里有一幅很漂亮的人物画,画的是谁啊?对啦,是我们的"林妹妹"。布施就是赠送东西给别人。
这都是施恩图报的后果,所以说施恩图报的善行是有烦恼的善行,只有抱着善事做了就做了,管他以后怎么对我,跟我一点没关系这样的心态,才不会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出现烦恼。什么是道德?顾名思义,道德是在一个社会中成立的规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伦理规范系统,它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观察。这时,你的念头就该转了:这小子真是不象话。这样的忍不健康,因为它当下就让我们的心处于极端受折磨的状态,佛家说,只要我们的心受到折磨那就是苦。
布施完以后,当下放下布施这件事,不再沉溺布施的举动之中,就像我们吃饭睡觉那样自然。譬如我们如果要去跳迪斯科解闷,跳一个小时还可以,如果一直不停地跳下去,你看是个什么状况?我们马上就逃离舞厅,因为刚才的快乐现在已经变成了痛苦。
"这个思念太痛苦了,人就一天天消瘦下来了。我们人在世界上是因果相关的,像我在这个地方我讲课,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听课讲课的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观察缘起。佛教说,我们因某件事感到侮辱和痛苦,恰恰是没有明白缘起性空的真相,实际上让我们感到侮辱和痛苦的事情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在那里让我们受苦。从我看来,一个小学生学佛教,跟一个大学教授学佛教,它的难度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箭喻经》里面讲,有一个人上山去打猎,结果被同样打猎的人射了一箭,而且射得不轻。从早到晚都压迫着胎儿,让他(她)感到不舒服、感到难过。识是由意识活动形成的、有比较明确内容的意识。
《楞严经》里有两个颂将这三方面都囊括殆尽了,我们就以此颂作为今天讲座的结语——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有比这稍好一点的忍叫做顺忍。
为什么这样讲?他是完全随顺自然大道去作为。好在我没有这样,我希望大家也不要走向这个境地哦。
你说我们这个"老"苦不苦?在佛教的定义中,"老"也是一种苦。可能有人会问:现在有很多人打着乞丐的晃子到处招摇撞骗,对那些人我们也要一样布施啊?这是另外一回事。
海德格尔这样谈论死亡,倒回来要让我们向死而生,通过对死的反省来安顿好我们的生命。这颗树又会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老到死发生变化。有的人说,仇人相见,比较容易解决,不见就行了,是不是?这就是逃避法。佛教与佛学有什么关系呢?它有时是同义词,有时又是不同层面或内涵广狭、宽窄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们讲了一、二部分之后,会在中间有一个休息时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二类是不可知论的苦乐观。谋杀了他的父亲还不算,还把他的母亲欺占为妻,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佛教说,当胚胎发育到意识明朗以后,首先醒觉的是自己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面。由此,佛教认为人际间发生摩擦时,应该侧重于反省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去责怪对方。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志而于学。因看到这校园得到一种感受,这是二。下面接着讲一讲佛教如何看人的第二类痛苦,即是精神的痛苦。由此就会有很多摩擦,有摩擦就会带来怨恨,这种怨恨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仇恨。
一类是命定论的苦乐观。那么,佛教如何在缘起中观察性空呢?它观性空的用意何在?我们还是从受、想、行、识来讲这个问题。
有人来请则去做,既不拒绝,也不逃避,有报酬不兴奋,无报酬不失望。庄子说: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接下来:"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好,那刚好有三类问题。